玻璃銀鏡生產工藝的流程如下:
上片→預洗→拋光→清洗→敏化→活化→鍍銀→鍍銅→烘干→淋底漆→底漆烘干→淋面漆→面漆烘干→漆面固化冷卻→鏡面清洗→下片→檢驗→包裝
1. 上片
將平板玻璃基片通過人工或機械吸盤置于上片臺松日軌道,若是浮法玻璃,必須將上表面朝上。浮法玻璃下表面由于有大量錫或錫的氧化物的存在根本無法鍍銀;根據軌道的運行速度保持基片留有1-3cm的間隙,以確保玻璃基片間或玻璃銀鏡間不發生碰撞,同時確保清洗水或反應殘液及時排出而不互相干擾。
2. 預洗
用中性洗滌劑,最好是玻璃專用洗滌劑,將留在玻璃基片上的油污、人工手印和灰塵去除。
3. 拋光
使用拋光劑通過盤刷的拋磨,使玻璃基片上表面產生一個非常新鮮的表面,有利于后續銀鏡的鍍膜環節。
4. 清洗
用滾刷和干凈的自來水去除玻璃基片上殘留的的拋光劑等雜物,用去離子水進行最少三道清洗,是玻璃基片上表面有一個潔凈度非常高的表面。
5. 敏化
用敏化劑,一般用氯化亞錫溶液,均勻的噴在高潔進度的玻璃基片表面,保留1分鐘左右,亞錫離子進入玻璃的硅氧網絡中與氧結合,是玻璃表面產生一個亞錫離子敏化層。
6. 活化
將活化劑溶液均勻地噴涂到有敏化層的玻璃基片上,亞錫離子將活化劑中的金屬離子還原成金屬原子,是玻璃表面產生一個活化層-貴金屬的薄膜,貴金屬為鈀或銀,在后面的鍍膜過程中起催化作用。一般活化劑為氯化鈀和硝酸銀。
7. 鍍銀
根據生產線工藝技術要求,將一定量的新鮮的銀氨溶液和一定量的還原液同時噴涂到有活化層的玻璃基片上,經過2-3分鐘的氧化還原反應,銀氨還原液中的銀離子還原成金屬銀,沉淀與玻璃基片表面上形成銀膜反射層。
8. 鍍硝酸銀
通過噴鍍硝酸銀與金屬鈍化劑可代替傳統鍍銅環節,達到環保的要求。在保護性以及反射性均有不俗的表現。
9. 烘干
鍍硝酸銀后的玻璃基片用去離子水將殘留的硝酸銀及反應殘液沖洗干凈,再用風刀吹去大部分殘留的去離子水,進入60~90℃的烘箱中,將玻璃基片上殘留的去離子水完全烘干,同時,通過加熱,銀層更加致密,與玻璃基片的貼合更加牢固。
10.淋底漆
通過淋漆機將底漆均勻地涂布與表面,使得漆與金屬膜及玻璃基片間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底漆不宜與人直接接觸。
11.底漆烘干
根據所使用的底漆的性質和工藝參數設定烘箱的溫度,使得底漆在淋面漆前達到表面干燥的程度,為淋面漆做好準備。
12.淋面漆
通過淋漆機將面漆均勻地涂布與底漆表面。
13.面漆烘干
根據所使用的底漆的性質和工藝參數設定烘箱的溫度,使得面漆在烘箱出口前達到表面干燥的程度。
14.漆面固化冷卻
使用高壓風刀、風機、風扇和冷卻水等方法將經過高溫烘烤的玻璃銀鏡進行冷卻,使得漆膜進一步冷凝固化,為下片裝箱做準備。
15.鏡面清洗
此道工藝是將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由于水或溶液濺射由于其他原因留于鏡面的銀、油漆等用三氯化鐵溶液和水清洗將他們去除。
16.下片
用人工或機械吸盤將生產的銀鏡從生產線上取下。
17.檢驗
通過儀器或者人工檢驗的方式對下片的銀鏡進行生產檢驗,檢驗出的鏡面如有結石、氣泡、劃傷、玻筋、疙瘩、透漆及鍍層不符合銀鏡生產標準的不合格產品和殘次品,這是根據銀鏡標準要求必須進行常規出廠檢驗。
18.包裝
通過出廠檢驗合格的產品,根據銀鏡標準要求進行包裝入庫。
銀鏡鍍膜生產線廠房要求
1. 環境要求
銀鏡生產線所使用的試劑多為分析純,所用去離子水的電阻值在5MΩ以上,車間應達到少塵或無塵的潔凈廠房設計的最低要求。
2. 生產線溫度要求
對于玻璃銀鏡生產線有化學反應的生產段最好要進行恒溫處理,是化學反應能夠平穩進行,使得銀鏡的質量做到可以控制的。最佳溫度為25~28℃。
3. 空氣要求
玻璃生產線多處使用高壓空氣和交換空氣,為防止空氣中的粉塵對銀鏡的質量進行影響,進氣口要采取粉塵過濾措施。
4. 鍍銀段和淋漆段的空氣要求
在鍍銀段的化學反應中產生大量氨氣,具有微量的毒素,長期吸入對操作人員身心健康造成損害。同時,大量氨氣的存在也影響鍍銀反應的進行,大大降低鍍銀速度,影響銀鏡質量。
在淋漆及漆的烘干段會產生大量的溶劑二甲苯,二甲苯是有毒易燃性物質,吸入時易對操作人員身心健康造成損害。同時,大量存在時易發生火災。
對上述生產段產生的有害氣體應有處理措施。